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雷晓光团队近日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一种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它来自常见的农作物,能有效规避细菌耐药性,为研发绿色农药开辟新路径。
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的一大威胁,植物细菌性病害由病原细菌侵染植物组织引发,会导致叶斑、枯萎、腐烂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或绝收。近10年来,雷晓光一直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植物自身的抗病机制,及其化学防御策略,致力于开发环境友好型农药。
“通过系统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我们发现了芥酸酰胺。它是一类植物内源存在的、具有作用机制独特的天然产物分子。”雷晓光解释,它不仅广泛存在于水稻、大豆等多种重要农作物中,而且能够在植物免疫激活后大量积累,对多种病原细菌展现出广谱抗性。
更直白地说,芥酸酰胺类似于“预防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多种细菌侵染植物。雷晓光将这一机制形象地比喻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创新抗菌策略——“和传统抗生素药物不同,芥酸酰胺不直接杀灭细菌,而是选择性地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这种独特的作用模式不仅确保了更高的生物安全性,还显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风险,有效规避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该研究发表在《科学》期刊上。雷晓光说,芥酸酰胺对水稻白叶枯病、番茄青枯病等多种重要作物细菌性病害有显著的保护效果,显示出广阔的农业应用前景。团队将努力把这种纯天然的“农药”落地,应用在田野上。
芥酸酰胺通过抑制细菌三型分泌系统组装而产生广谱抗菌活性的工作模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降雨持续偏少,土壤失墒加快,部分地区旱情快速发展。气象部门预计,未来10天上述地区还将有阶段性35℃以上高温天气,且降雨偏少,高温干旱可能持续发展,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近日,农业农村部对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5省启动农业防高温干旱三级应急响应...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南怀化召开2025年全国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组织水稻主产区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综合当前病虫发生基数、寄主作物栽培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会商分析了下阶段发生趋势。预计2025年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1亿亩次,虫害发生面积6.3亿...
7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在北京举办“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理论研讨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在会上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4》,系统展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最新进展与成效。《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4》是在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下,由中国...
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降雨持续偏少,土壤失墒加快,部分地区旱情快速发展。气象部门预计,未来10天上述地区还将有阶段性35℃以上高温天气,且降雨偏少,高温干旱可能持续发展,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近日,农业农村部对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5省启动农业防高温干旱三级应急响应...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南怀化召开2025年全国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组织水稻主产区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综合当前病虫发生基数、寄主作物栽培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会商分析了下阶段发生趋势。预计2025年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1亿亩次,虫害发生面积6.3亿...
7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在北京举办“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理论研讨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在会上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4》,系统展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最新进展与成效。《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4》是在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下,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