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土地被农民视为财富。甚至黄金也没有土地重要。毕竟,这家人靠土地养活自己。
但在中国一些西部地区,土地却成了“鸡肋”。成本增加,收入减少,不挣钱甚至赔钱。许多农村劳动力陆续外出务工。就这样,土地被遗弃了。
甘肃、河南、贵州等地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比较效率低、土地资源难以激活等原因,农村弃地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008年,河南省出现了小麦弃季现象。许多农民开始只种一季水稻。2017年,麦季农田弃耕地面积呈扩大趋势,逐步跨过淮河,由丘陵向平原蔓延。日前,河南北部的稻田里面有废弃的秧苗。有的农民把农田荒芜,任由杂草肆虐,有的在农田之上以非粮种秧苗。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兰山乡青湾村,去年村之内8800亩耕地被弃置3130亩,占全村耕地总量的35%超过。据统计,青湾村共有外来务工人员41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5%,其中全村外出务工人员76人,全部被弃,弃耕地2209亩,因土地条件恶劣被季节性外来务工人员弃耕地847亩。
即使在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的贵州,95%的土地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弃地现象也不少见。他们有的被遗弃,全家外出打工;有的被遗弃,强劳力外出打工。由于土地收入较低,一些村民选择放弃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的山区。
为什么不种田?
农村耕地撂荒的根源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率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农药、化肥等产品生产成本高,粮食生产收入逐步减少。一旦发生旱涝等灾害,粮食生产不赚钱,甚至亏损。
比如,农民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面种了3亩水稻,只卖了3000多元,而到里面打工养育,两个月就赚了9000多元。巨大的收入差距使许多农民决定放弃种田外出打工。
农村弃地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什么解决办法?
有奖惩
粮食福利补贴。国家调整粮食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提倡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是国家的主要补贴对象。当然,对小农的补贴也有所增加。除了粮食补贴,还有农机补贴。
实现有效的轮休。实行科学有效的耕作制度和轮作制,既能保证农作物的生产,又能兼顾土地生产的活力。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相反,《土地承包法》规定,对承包土地的农民,如果浪费土地两年超过又不务农的,由村集体作为用人单位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农民作为承包人也可以自行解除合同。
如果弃地,国家将停止对农民的农业补贴,避免补贴资源的浪费,确保补贴到位、用到位。
如何让荒地“活”起来?
土地流转是解决退耕还林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总说,发展工业化是农民转移土地到有实力的合作社耕种的好办法。
但现实是,很多农民拿不到房租,土地被用于非农开发,更是拿不回土地。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耕地的监督和利用力度,以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了解详情可关注“农资导向”公众号,

咨询电话:0531-8801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