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无论是农资店主还是渠道商甚至厂家,对农资生意最大的感触就是——农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卖农资像卖血一样困难。话虽夸张,但是事实如此。
近些年来我国各方面高速发展,早已不是物资缺乏的时代,更多情况下是产能过剩。换句话说,市场上并不缺产品,甚至是好产品,现在的市场已经完全由卖方市场变化为买方市场。
生意虽然难做,但是笔者走访上百个农资市场以后发现,有一些部分人不仅做的很好还越做越大。在此,我总结一下最近几年生意做不好的农资人的普遍思维。
一、销货思维
本人曾在云南接触一个80后店老板,家里面做农资几十年,在当地一年的营业额也有五六千万的销量,客户向他要货,他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几吨,直接杀价格从来不考虑客户的需求和特点。这种销货模式就像打鸡血,短期靠着价格和自己独特产品资源能做到一定量,后期是一定会出现问题,因为他的客户忠诚度主要来自价格。
二、短线思维
短信思维就是利用各种策略手段将自己的货快速销售出去,赚回利润,根本不管消费者是否满意。我在安徽就遇到这样一个农资店,靠着在当地的熟人关系,直接把自己的肥料拉到农户家里,也不管人家用的怎么样,然后玉米种下去以后,上门收钱。结果搞了几年,生意越来越差,回来看他的朋友圈,发现已经去卖保险了。做农资是一个长线生意,一定要做好服务,维护好自己的客情关系才能走的更远。
三、低投入高产出思维
在销货思维年代,由于货品很好销售,因此,在农资店老板的大脑里多采用的是"低投入高产出"思维,即找成本更低的货源卖出更高的价格,这在那个年代屡试不爽。但在品牌经营时代,需要更多时间、精力的投入,需要调整经营模式,需要更加合理的投入方式,尤其是前期经常要面对高投入中产出甚至低产出的情况。
在广西百色的芒果产区,我发现当地除了本地人在做农资生意以外,也聚集了很多福建人在那里。他们深知自己是外来户,缺少客情关系和渠道资源,所以很多福建老板,采用的是"高投入低产出思维",他们为了吸引当地果农,有些产品不仅不赚钱还要赔钱。但经过2—3年的口碑积累,很多福建老板已经在当地站住了脚跟,有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000万。
反观这几年已位居国内电商一线阵容的拼多多,从创立初始一直都在用极低价格吸引着客群,把商家的利润降到极低,但是通过走量的模式,成功实现了电商领域的翻身仗。笔者也接触过一些在京东和天猫的开店的商家,发现他们在拼多多开的店,同一个规格的产品,要比其他平台价格低很多。但是他们依然热衷在上面开店,走的就是高投入低产出的长线经营。
未来十年的农资生意必会被互联网所改变,奉劝还有以上思维的的农资老板:历史的趋势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人而改变,在历史大潮中,是顺势而下还是逆势而上取决于你自己!
了解详情可关注“农资导向”公众号,

咨询电话:0531-8801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