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后,夏玉米从播种到抽穗都有大量降雨。土壤水分好,出苗整齐,植株生长旺盛,穗位高于当年。近年来,强暴雨的持续发生,导致部分地区玉米倒伏和大叶斑病发生严重,应引起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经调查分析,提出的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玉米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近年来,许多玉米种植者报告玉米叶片之上出现大小斑,小斑迅速扩展为长的纺锤形大斑,严重的达10-30厘米长,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大斑点,病斑往往先从水中浸泡,迅速变成青灰色,最终变成褐色而死亡。经专家诊断,这是玉米叶枯病的典型症状,也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玉米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发生在叶鞘和苞片之上。病斑多发生在中下部叶片之上,并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迅速枯萎,导致青枯病植株提早死亡,影响籽粒灌浆,形成秃顶,千粒重减轻15%-30%。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先形成病中心,然后继续传播,可形成多重再感染。发病越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越大。疾病和流行情况如下:
1。品种抗病性差。据调查,今年种植的鲜玉335及与335关系密切的玉米品种,病害普遍严重。
2。多雨的天气容易生病。病原菌形成、萌发和入侵的适宜温度为20~25℃。在玉米生长季节,温度始终能满足病原菌的要求,而降雨是该病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强降雨、高湿度、夜间潮湿、次日温暖干燥或晴天有时下雨,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今年关中地区夏玉米从播种到抽穗,降水量大,气温适中,容易造成大叶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3。栽培管理不当。由于今年田间湿度大,在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土壤肥力差、末期脱肥早失败的田间,该病往往发生早、重。
对该病的控制,应优先选择抗病品种,结合农业技术措施,减少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玉米已处于抽穗期,应尽快控制。在病株占70%超过的重疫区,应在病叶率达到20%时开始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0%代森锰锌)可稀释500倍,或40%克稀释粉乳油稀释800倍之后喷雾。50-75公斤亩,每7-10天一次,2-3次。应尽快进行化学控制。
玉米倒伏之后应急措施
夏玉米正处于抽穗授粉期,严重影响授粉灌浆,减产。对于倒伏玉米的处理,应掌握下列原则:
1。轻度倒伏玉米:倒伏较轻或半倒伏的玉米,最好不要直立,尤其是孕穗期前倒伏的玉米,不要进行矫直,以免造成根系损伤,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引起二次倒伏,应自然恢复直立。
2。严重倒伏玉米:对倒伏严重或完全匍匐的玉米,应及时进行人工矫直。最好在倒伏发生之后2天之内将玉米拉直,3天或3天超过不允许支撑玉米,以免造成根系损伤、断根或再次断茎。
人工调直时,对于软土场地,应两人配合。一人将玉米从玉米植株的顶部轻轻提起,另一人用塑料扎绳将3-5粒玉米捆成一束。大约一周之后,可以切断绳子,恢复自然状态。对于土壤比较坚实的田地,可以把植物抬起来,然后用力压脚,防止松驰。直玉米在支撑过程之中,一定要轻扶慢扶,避免茎秆断裂的发生。
3。玉米茎秆断裂之后处理:对于少量破碎的玉米,应及时清理出田,防治植物腐烂引起的病虫害,对其他植物的正常恢复和生长有不利影响;对大面积断茎玉米田,在清理断茎之后,其他生长期较短的作物,如种植卷心菜、萝卜等,可及时补种增收。
了解详情可关注“农资导向”公众号,

咨询电话:0531-8801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