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麦苗死亡问题在不少地方反映较多。涉农部门对此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帮助群众解疑释惑。
小麦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1、部分地块还田秸秆质量较差,未完全压碎。另外,它也不是均匀分散的。麦苗的根不利于麦苗的生长,而麦苗的根如果不薄,则不利于麦苗的生长。
2、 有些地块土壤疏松,播种之后种子不能与土壤紧密接触。麦苗出土之后,根系漏风漏雨,导致麦苗弱苗或死亡。
3、 有的地块播种深度为6-10cm,小麦幼苗在出苗过程之中消耗了过多的养分,导致出苗之后苗弱,抗寒、抗病、抗虫能力弱,导致小麦幼苗死亡。
4、 气温骤降时,小麦幼苗长势旺盛,叶片细嫩多汁,抗冻性差。目前,一些树叶已经干枯枯死。深播弱苗、松土、压密田死亡率较高。
5、 干旱和贫瘠的土壤水分影响了小麦幼苗的生长,造成黄苗、弱苗甚至死亡。
6、 在最终一茬玉米生长期,部分地块除草剂喷洒过迟或重新喷洒或除草剂浓度过高、过高,造成除草剂残留和农药损害,造成根系发黑腐烂、心叶弯曲、死亡。
7、 红蜘蛛为害造成小麦幼苗叶片白、绿,影响小麦幼苗生长。
应对措施
一是对干旱、秸秆还田质量差或松土抑制的土地,要密切注意浇水,充分夯实土壤,恢复小麦生长,避免冬季发生更严重的冻害。在弱苗区浇水后,用尿素促进小麦幼苗生长和分蘖。
如无灌溉条件,应将土壤压实,使小麦幼苗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以增强小麦的抗冻性,并注意压实效果。
另一种是喷洒油菜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恢复小麦幼苗的生长,以防除草剂损坏,而阿维菌素或吡啶达本等杀螨剂可喷洒在红蜘蛛身上。
小麦苗期叶片黄化的常见原因
小麦苗期是指小麦从出苗到拔节期,这一时期小麦有几个生长期,包括出苗期、冬前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和上升期。
在生产之中,由于栽培、施肥和田间管理措施不当,田间常出现黄苗,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应尽量避免。
整地质量不好
表现为田间苗木生长不均,弱苗根系发育差,分蘖少,生长弱,常伴有叶缘干燥。主要原因是留茬长度和后茬粉碎程度差影响整地质量。
应对措施
整地后应将前茬秸秆碾碎,压碎长度不应超过5cm。秸秆较多的地方应及时撒播,深耕之后掩埋。然后进行旋耕和耙土。结合整地,适量施用氮肥,避免秸秆分解过程之中氮素与麦苗竞争。
缺乏适度镇压
后茬秸秆还田之后,耕作层土壤过于蓬松,保水抗冻能力差,影响小麦幼苗的生根,易形成“吊脚苗”和“吊苗”,降低了小麦幼苗的抗旱性和抗寒性,加重了黄化弱苗的发生。
压实时间和强度应根据现场的土壤条件确定。
田间积水
小麦播种之后,如遇连续多雨天气,田间长期积水会导致小麦幼苗根系生长不良,影响养分的吸收和运输。田间低洼地区苗木少,黄叶多,多呈斑块状分布。
要注意清沟、调墒,确保排涝减涝。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情况之下,沿麦线耕作可提高土壤渗透性,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根系吸收能力。
采用翻耕松土相结合的方法,施用一定量的氮肥促进慢秧。
地下害虫危害
地下害虫多发生在玉米、大豆等旱茬麦田,主要有蛴螬、金针虫、鼹鼠蟋蟀等,发生在冬前或春季气温升高之后。秋季为害导致小麦缺苗、割垄;春季为害导致幼苗枯萎,使植株提前死亡。
入冬之后,天气转冷,地下害虫的危害减少。为了防治地下害虫,可在播种后进行种子拌种和土壤处理。出苗之后,可以用杀虫剂浇灌根系或传播有毒土壤,适用药有辛硫磷等。
了解详情可关注“农资导向”公众号,

咨询电话:0531-88016144